Search

我是在二十多年前,被派去加勒比海的小國跟台灣有邦交的聖露西亞出差的時候,第一次看到什麼叫做”貧富差距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我是在二十多年前,被派去加勒比海的小國跟台灣有邦交的聖露西亞出差的時候,第一次看到什麼叫做”貧富差距”

聖露西亞可能難得有台灣媒體到訪,我們的大使熱情得不得了,不但在採訪上幫了大忙,生活上照應也很多。那時我請大使館幫我訂房,大使館出面,幫我訂了個resort。我那時是菜鳥特派員,那住過這麼豪華的房間?一房一廳,到處是鮮花,床上方還掛了個帳子,像公主似的。我的房間一打開門就是沙灘,我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夕陽沈入海裡,真是美極了。

但第二天我去採訪,一出了resort, 不到一分鐘,就看到幾戶人家,屋頂只有一半,一個可能只有兩三歲的小男孩,光著屁股在馬路邊搖搖晃晃。我後來知道,很多加勒比海國家是這樣,招待遊客的觀光區美侖美奐,但出了觀光區,人民卻連飯都吃不上。

我去海地做地震災情的報導時,這個感覺更強烈。當時海地首都太子港大部分建築都倒了,連總統府都倒了,沒水沒電沒糧,所以我去採訪時,蘿蔔頭還幫我準備了淨水藥片,怕我得喝生水。但真的到了現場,還是有台灣的駐外單位罩,吃住是簡樸了一點,但每天還是有電可以發稿。那時聯合國去發放物資,都要有軍隊隨行的,不然會有暴動。我那時看到外面的災民,覺得自己過得也太好,很過意不去。後來才知道,在太子港另一頭,很多歐美記者住的旅館,甚至還有游泳池可以用。

這是為什麼我去旅行,我會要求要去看當地人的生活,因為要提醒自己,觀光區只是個泡泡。

世界展望會邀我在三十日參與飢餓三十,我真的覺得這活動很有意義,於是就決定餓個24小時響應一下。

但我一向有胃潰瘍的毛病,定時定量很重要,所以我的策略是前一天晚餐吃,反正我早餐跟中餐一向吃很少,用流質取代應該沒問題。於是星期天晚上我就狠狠吃了一塊牛排,我想油質的東西應該可以頂比較久。

星期一早上原本計劃是喝一杯拿鐵。但我可能沒睡醒,一邊喝拿鐵一邊工作的時候,我才赫然發現,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,照習慣吃了一個荷包蛋!!

MD!!

幸好還有一天。於是當天晚上又吃了個大大的晚餐,第二天早上喝了杯拿鐵,中午喝了個優格,傍晚時喝了一點清湯。晚上還做了”斐姨所思”的直播,等做完下來九點,這時候也差不多二十七個小時了。我想那就再撐個三小時,真的就是飢餓三十。但不到十一點,就開始覺得胃怪怪的,只好放棄,去吃了半碗泡麵。吃那泡麵的時候,覺得人生真美好。

其實我這體驗跟真正的飢餓差很遠。

因為我很清楚,我的下一頓在那裡,而且我的飢餓是自由選擇的結果。真正的飢餓,是你不知道今天吃了,明天有沒有得吃的恐懼,這會讓人無時無刻,腦子裡只有一件事,就是食物。

體驗一下飢餓的感覺,其實挺好,會讓人更惜福。

捐款連結在這裡:
https://bit.ly/3gfDa4C

目前全球有超過7,950萬人因氣候變遷、戰爭衝突,被迫離開家園,其中將近2,600萬名為難民,半數為兒童及青少年。第32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,透過糧食援助、難民兒童保護與教育、緊急救援與重建等服務工作,搶救面臨飢餓、缺乏醫療衛生、教育等生存危機下的幼小生命;同時關懷國內特殊景況家庭中的孩子。邀請您響應飢餓三十,對最脆弱兒童伸出援手,重建其希望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資深駐美特派記者范琪斐,一個生活在紐約二十多年的臺灣媒體人,長期觀察臺美兩地文化差異。Podcast節目《說故事的人》各大平台皆可收聽。
View all posts